预产期到了还没反应爬楼梯有用吗 超预产期几天需要催产

2018-01-01 11:18:00 | 来源:

导读:在日常生活中,很多人生小孩没有经验,到了预产期,没有反应,比较着急。那么预产期到了还没反应爬楼梯有用吗?下面和小编看看吧!

我们都知道,生宝宝是非常辛苦的事情。特别是母亲,时刻担心肚子的宝贝健康问题。那么超预产期几天需要催产?接下来和小编了解下!

预产期到了还没反应爬楼梯有用吗

预产期到了还没反应爬楼梯有用。

孕妇到了预产期还没反应的话可以适当爬爬楼梯,爬楼梯可以促进准妈妈的血液循环,不仅有利于为胎儿输送营养物质,还有助于排出胎儿所产生的废物。还能锻炼孕妇的大腿及臀部肌肉,增强孕妇体力,锻炼大腿和臀部的肌肉群,可以帮助胎儿入盆,使第一产程尽快到来。对于到了预产期还没有生的妈妈,可以采用此方法进行辅助。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不要过于强。所以说,预产期到了还没反应爬楼梯是有用的。

预产期到了还没反应爬楼梯的注意事项

1、爬楼梯必须适度,一天不爬超过4层楼梯。并且不要做激烈的运动,或者一次爬行太久。因为宝宝到后期已经完全发育正常了,如果你突然进行剧烈运动,有可能导到脐带在运动过程中绕到胎儿的脖子,导致胎儿窒息。

2、爬楼梯会增加脊椎的压力,会增加膝关节的摩擦,所以过度地爬楼梯,反而造成腰酸以及膝盖受伤。尤其是下楼梯,对膝盖的伤害更大。依据人体力学的研究,每下一个阶梯,就会造成膝关节的一次冲击,以致膝盖受伤会更严重。所以,建议产妇上楼梯,不要下楼梯。以免增加的体重造成脊椎和膝关节的负担及伤害。

3、如果产妇身体吃不消,或者孕前就少有爬楼梯。一爬就气喘吁吁,那么建议你不要强行爬楼梯。

4、如果觉得累的话要及时休息,下楼梯时要留心脚下,注意安全。

5、日常平时可爬单元楼内的楼梯,午后可找一小山包走走,山上林木众多,午后2——4时正是草木释放氧气的时间,准妈妈可以借爬山充充氧。

6、一定要有家人陪伴,可以搀扶产妇。另外要随时携带通讯工具,方便出现紧急情况及时与他人取得联系。

超预产期几天需要催产

超预产期1周就需要酌情催产。

预产期只是一个参考数,并不是精确的日期。一般说来,妊娠期超过42周就属于过期妊娠,对孕妈咪和胎宝贝的健康都不利,增加难产和胎儿宫内缺氧的风险。因此,到预产期还没生,自己一定要监测好胎动,40周后3-7天复查一次胎心监测,甚至B超了解羊水量,究竟何时应该采取药物催产的方法,医生会结合胎宝贝在宫内的状况而定。原则上,41周即可开始进行住院催产了。所以说,超预产期1周就需要酌情催产。

超预产期后催产的方法

自然催产法

自然催产法是通过运动、饮食等毫无副作用的方法进行催产。运动催产法只要运动得当,通常都没有任何副作用,是比较安全的催产方法。运动催产法有很多种形式,可以通过请教专业医生获得具体方法,也可尝试以下两种运动法催产:

行云流水催产法:每天上午和下午,分别以30分钟为一个单位,在花园或空气清新的户外环境里快步行走,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上午和下午分别各走一个时间单位,然后逐渐增加到每天上午下午各走3个时间单位,时间并不是固定的,孕妈咪一定要注意休息,以不感觉劳累为宜。

每天晚上临睡前做慢下蹲运动,一开始以5次慢下蹲为一个单位,每天做两个时间单位就可以,然后逐渐增加到每晚4个下蹲次数,注意下蹲时一定动作要慢,不用蹲得特别完全,可以是扶床做到半蹲,然后再慢慢起来。有的孕妈咪坚持做了两三天就有效果了。

乳头刺激法

刺激乳头和乳晕,可以诱发内源性的催产素的释放,导致子宫收缩,可以代替应用催产素的引产。可在妊娠39周开始进行,防止妊娠延期。

方法:每天早中晚用温湿毛巾轻轻刺激乳头和乳晕一个小时(不宜过力,防止搓破乳头),每侧15分钟交替进行。出现宫缩时,可以暂停。宫缩消失再刺激。这是一种比溜达还有效的诱发宫缩的方法。

水蛇敲门催产法

在沐浴的时候,用温水淋浴,特别反复地从肚皮上部冲刷隆起的腹部,一边冲洗,一边用手掌温柔地轻抚腹部,并配合与胎宝贝的对话,可以对胎宝贝说“亲爱的宝贝,妈妈知道你在这里很舒适很温暖,但是你知道吗,爸爸妈妈是多么想早点儿见到你啊,你快点儿出来吧,出来之后,我们会好好照顾你,让你觉得同样的舒适温暖的。”把浴室温度调整到周身舒适,可适当把沐浴次数增加到每天两到三次。

注意:水温不要过热或过冷,每次沐浴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。

药物催产法

预产期超过三天以上,医生就会建议你做b超,如发现胎盘确实已成熟并趋向老化,医生就会建议你打催产针。催产针的主要药物成分就是缩宫素(催产素),如果用得适量,对胎宝贝的健康一般没什么影响。催产针的作用是可以让子宫平滑肌兴奋,引起子宫收缩。一般都会有医护人员在你身边看护,她们会通过调节浓度和滴注的速度来控制剂量,从而控制子宫收缩的频率和强度。

注意:催产针的催生作用很好,但是一定要控制使用。

相关文章
本类推荐更多+
中国健康在线